前言
节约集约用地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节约集约不只是一种理念和意识,而是贯穿在一个个农业、工业、商业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显化在一个个具体的实施环节中。
2019年,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下文要求各地上报一批近年来节地效果明显,并具有先进性、示范性、代表性特征,具备良好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案例。
在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指导下,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对各地上报的案例进行了梳理。现将梳理后的节地案例通过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网络宣传平台介绍给大家,让大家对当前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有所了解和认知,对推动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起到促进作用。
一、基本情况介绍,项目实施背景
童泰婴幼儿服饰有限公司占地400余亩,员工4000多名,总资产10亿元,是一家大型婴童用品民营企业,公司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和县城都有童泰的加盟实体店。公司推行全员质量管理,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巴逼放埔讶倩瘛昂颖笔∑放撇贰焙汀笆≈瘫辍?、被授予“国家权威检测质量合格产品”和“省名牌重点民营企业”等荣誉称号。
2013年公司投资11.2亿元,打造28万平米的童泰产业园三期工程,地上主要功能为工业厂房,地下为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按照国际绿色建筑LEED认证标准设计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LEED认证的婴幼儿服饰厂房项目,邢台市第一个LEED认证项目,并通过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银级认证。

二、主要做法

(一)节地模式的规划思路
依据场地资源条件,采用适宜的场地资源,利用技术规划主入口,借用原厂区入口设在用地南侧中间位置与九河大街相接。新建建筑物分为A、B、C三个区:A区与C区以B区连廊相连使得整个厂房形成了一个整体,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A区与C区分别设置连廊与原有厂房相连,使得整个厂区规整,联系更加紧密。新建A区主体厂房1-9层为生产车间,10-12层为展厅、食堂、设计工作室;B区连廊为9层高,1层局部架空;C区缝纫车间9层高。

建筑占地面积为:25568㎡,总建筑面积为:239077㎡,高达4.42的容积率, 建筑空间密度高,进而衍生了出入动线及生产动线流畅度的课题,以及室内光线空气品质的要求,我们利用了以下几点技术来克服。
(二)建筑设计
1.首先是为了解决员工的上班垂直动线,采用从1楼直达4楼的扶梯,再从4楼到个各楼层均以扶梯做联通。
2.其次在入口大堂垂直的高大空间当中,有一面高达37米的植物绿墙,不仅作为室内景观,同时对上下楼层之间空气流通及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极大的帮助。

3. 各楼层车间为76米宽,所以设置南北水池中庭,由4层到8层,形成一采光通风的吹拔空间,同时作为员工休憩的场所。
4.最大限度节约土地减少地面停车。项目采用地下停车场,并在地上设置多个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并为电动车提供充电设施,减少机动车使用率从而减少地上停车场面积。
(三)景观设计
1.在主入口西侧设计了入口迎宾绿地,达到烘托入口,提升厂区形象的作用。在新建建筑物北侧设置大面积集中绿地以达到整个厂区环境更加生态,并在建筑物周围合理设置了条状绿地,使得整体建筑更加挺拔、端庄。

2.为了?;ず托薷雌芟⒌?,选用屋顶绿化,10楼屋面屋顶花园,及12楼的泳池和草地,将大楼绿覆率提升,在减少热岛效应的同时也为本地鸟类保留一片栖息地。

3.项目符合国家绿色建筑要求保留和利用原有场地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等自然资源,不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其中节水方面采用雨水回收用于场内景观及植物灌溉。

4.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土地的利用率,项目采用屋顶蔬菜种植。

三、节地效果
按照控制指标计算,项目节约建设用地规模330亩(合20万平方米)。
项 目 |
单位 |
数值 |
备注 |
规划用地面积 |
平方米 |
70329.9 |
约合105.4亩 |
厂房总建筑面积 |
平方米 |
239077 |
|
厂房地上建筑面积 |
平方米 |
213509 |
|
厂房地下建筑面积 |
平方米 |
25568 |
|
建筑基底面积 |
平方米 |
25568 |
|
建筑密度 |
% |
52.93 |
|
容积率 |
|
4.42 |
|
绿地面积 |
平方米 |
14240.2 |
|
绿地率 |
% |
29.48 |
|
机动车停车位 |
个 |
304 |
|
四、适用范围
本案例适用于大型服装制造加工领域。
五、应用前景
本案例的相关指标参数对今后类似项目供地具有较现实的参考意义,对今后高效利用新增自然资源和盘活低效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对探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协调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现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