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系统服务的市场交易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文章总结国内外生态银行的运行机制与经验,通过对比美国湿地缓解银行和中国的森林生态银行,进而探讨现存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问题,以及未来中国在进一步开展生态补偿市场化的前景。研究表明:(1)美国湿地缓解银行所交易的湿地信用,其核算方法尚未得到普遍认可,存在核算内容未涵盖所有生态系统服务类型、核算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对跨区域交易造成了一定的障碍;(2)美国湿地缓解银行的各参与方权责清晰明确,市场需求成熟,而我国的生态银行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金融属性不强,社会资本和公众参与的程度不高等问题;(3)我国生态银行建设需要规避目前国际上生态银行存在的生态资源过度私有化、商品化、同质化风险,以及避免?;な谐《腔肪车姆缦眨唬?)在实践中,国内外的生态补偿市场化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核算方法,使跨区域生态补偿方式难以在大范围、多层级内推广,也难以在长周期内有效的监管和预测。实现生态补偿的市场化亟需探索出一套全面、系统、可监测、能推广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核算体系。
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系统服务;湿地缓解银行;信用核算
中图分类号:F062.2;F062.1;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95(2020)12-0010-15
DOI:10.19676/j.cnki.1672-6995.000549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Z181100009618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意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71861137001);国家创新群体项目(51721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730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0021);北京师范大学博一学科交叉基金项目(BNUXKJC1922)
作者简介:颜宁聿(1992—),女,福建省漳平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补偿、低碳经济研究。
通讯作者:刘耕源(1983—),男,辽宁省大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城市生态资本核算、系统模拟与生态规划等方面研究。